 收藏网站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24小时咨询热线:

13770980298

火狐体育最新登录网站入口

您的位置:首页 > 工程案例 > 别墅整体定制

火狐体育最新登录网站入口

【意大利侨网】漳州古城隐藏的一颗“明珠”——杨骚故居(2)

来源:火狐体育最新登录网站入口    发布时间:2024-02-29 17:01:48

杨骚故居的内部结构是闽南地区常见的竹竿厝,宽仅一个开间,长近百米。砖木结构,斜坡瓦屋面,木楼梯木

13770980298 在线咨询

别墅整体定制 / INTRODUCTION

  杨骚故居的内部结构是闽南地区常见的竹竿厝,宽仅一个开间,长近百米。砖木结构,斜坡瓦屋面,木楼梯木楼板檁木。共有4个进落,每一进落之间均有一个采光的天井,二楼以木质连廊贯通,并与周边建筑连成一片,占地面积约五六百平米,建筑面积一千多平米。第一进为三层,后面三进均为两层。每一进落的结构功能设置都不同,根据主人的商业和居住需求区分。

  以前,杨家宅院并不是单门独户的建筑,二楼的连廊让比邻而落的建筑冲破了居家独户的束缚,家家户户相连贯通,绝对没隐私可言。孩子们可以沿着二楼的连廊满世界游耍,还可以捉迷藏,使这座小小的城更富有生活的气息。

  杨西北清楚记得,他们一家1959年从广州搬回来这里居住后,曾暴发了一次很大规模的“6.9”大洪水,洪水一直淹没到2楼,驾舟过来解救灾民,他还很小,被大人牵着从后院住房的二楼回廊曲折地走到临街的二楼,一个叔叔从二楼的窗户把他抱了出去。

  “竹竿厝”的底层一般光线都很差。走进故居,给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潮湿灰暗,地面红色斗底砖多已纹裂脱离,墙壁也剥落,被洪水淹过的痕迹清晰可见。这房子和这家族一样,都已经很古老了,据说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经历了多次的修缮,要不早已经都倒塌了。

  第一进是门面,也是商用的,用于开店。现在经营一些磁器的生意,兼卖一些坛坛罐罐、拖把扫把什么的,看起来绝对是小本生意。门面的店铺原本是杨家的,解放后按当时的政策,多余的生产资料全部收归国有,统一由政府集中经营收回经营。也不知道产权现在归还给杨家了没有?在外墙红砖的砖柱上挂着一块不大起眼的“杨骚故居”文物保护标志,正面的入口大厅却做着小本经营的生意,让人看着心里很不是滋味,总有一种“明珠暗投”了的感觉!

  第二进是公厅,应该就是会客的地方了。正面是雕工精细的木屏风,靠北的墙边有一部上楼的木楼梯,楼梯的扶手只剩上面的主干,二楼的房间墙面、地面、过道和连廊栏杆都是木制的,有些造型,依稀可见当日的风采。现在由于年久失修,不能再上人了。这一进的天井比较小,天井上去是个厅堂,厅堂比较深,采光就是靠天井,所以显得黑森。厅堂里墙的上方悬着一个匾,上面镂着“拔元”两字。这是杨骚的父亲上京朝考所得,曾是杨家的荣耀。当年杨家还为此打卤面请南市街所有人家热闹。匾的下面是一条案桌,案上有香炉和供具,原来这里是杨家祭祖的地方。大概多年的香火熏燎,楼顶是黑乎乎的,牌匾成为一种酱色,“拔元”这两个写得还算有分量的字显得含糊起来,两边墙壁的色泽很暧昧,说不上像什么。这里现在已改为家用。

  第三进是生活场所,天井里有一口古井,直径约40公分,显得很古锥可爱。边上还有一个砖砌的灶台,以前杨家族人就是在这里生火造饭过日子的。同行的沈博士对古井颇感兴趣,用单反相机拍了不少照片,并邀请杨主席在古井前一起合影留念。杨西北笑着说,当年央视来采访的时候,看上了这口古井,对着它一顿狂拍,央视记者的技术就是好,在电视里呈现的镜头非常唯美。

  第四进是生产兼生活的场所,杨家族谱记载,杨骚就是在最后这落北边底层的一个房间里出生的。屋后有个大院子,这是一个大石埕。现在院子已经很荒芜破败了,杂草丛生,东北角原来被称为“棉仔间”的房子仅剩几堵断墙,是以前杨家做棉纱生意时的作坊间。但生命是长青的,院子里的一棵龙眼树看似很有些年纪,却长的枝繁叶茂,东南角还新长了两株黄皮果。

  据杨西北的表弟彭建龙回忆,在九湖的圆山脚下,杨家原还有一片用于收租的田地,但租金没有算钱,而是以谷抵租,收回来的稻谷就在后面院子里的石埕上晒。

  在清末民国初期,像杨家宅院这样的规模,也可算的上是大户人家,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豪宅了。

  杨骚生于乱世,家境算不上很好。杨骚属杨氏家族十九世,其家族发展史和杨骚飘泊的人生经历一般,并不顺风顺水,而是一波三折,充满苦难和磨难。

  杨宅为杨家祖上七兄弟共同居住,太平天国失败后购买的宅子,刚开始没那么大,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不断的买买买,直至现在的规模。

  杨家的祖上曾经历过一场差点灭门的“血光之灾”,这事与距杨家后院不远处的“侍王府”有关。

  杨氏家族的祖居地在华安县丰山乡,十八世纪初叶,迁居漳州图谋发展,在城南的东闸口做起纸生意。但正是这一场迁居,直接引发这个家族遭受了一场灭顶之灾。

  公元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天京” (南京)被清军攻陷。为保存实力,侍王李世贤即于10月14日挥师南下,率部攻克漳州,并于11月初三率精锐2500名勇士攻占漳州云洞岩万松关清兵大本营,活捉清军提督林文察。太平军在漳州七个月期间,指挥部设于龙眼营通元庙,后称“侍王府”。

  侍王李世贤于公元1865年5月15日率部撤离漳州,8月19日到达广东镇平县与下属将领康王汪海洋会合,汪海洋深恐李世贤取代自己的地位,控制自已经营的盘,即于第四天的深夜,派人将熟睡中的李世贤刺死,时年李世贤仅32岁。

  原本人丁兴旺的杨家家族,数十口人几乎全部死于这场战乱,这中间还包括杨骚的祖父杨光道。杨家族谱中记载了杨光道之死:同治三年甲子某月某日已时,长发破漳,被害无葬,享寿三十四岁。

  1988年6月10日漳州市政府确定侍王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管委会侍王府保护小组如此纪录:太平军攻占漳州后,纪律严明,下令不占民房、不扰民宅,其士官均住于官观、祠堂,“保民如子,恤民疾苦”“开仓济贫、恢复集市”。但清朝政府视“太平天国”革命行动为洪水猛兽,冠以各种不实之辞加以误导,在民间形成“长头发反”的理念,进而达到否定“太平天国”这场近代史上顶级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

  这段历史的公开纪录,与杨氏族谱的纪录放在一起,不禁令人感到困惑:杨氏的族人,数十条人命究竟惨死于何人之手?此事已无从考究。历史有时就是这样,说不清道不明,真实的情况只有当事者知之。

  如果当初杨氏先人能安心留在华安丰山,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后来就不会有这场劫难;假如没有这场劫难,杨氏家族安居乐业,也许家族就会十分兴旺,杨骚的日子也许就会过的更加滋润更有成就。但历史没有如果,如果没发生这些变故,后来可能也就不会有杨骚,或者有也是在乡下务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就不会有这么一个著名的诗人供我们书写。只能说,每个家族的发展都是有风险也是有代价的,存在即合理。

  这场劫难,杨家只逃出了叔侄俩个人,杨家的血脉才得以传承。一个是杨骚22岁的五叔公杨文祥,另一个是杨骚的生父杨长生,逃出时只有3岁,排行老二(但其实排第几已不重要)。杨光道临死托孤,交待五弟杨文祥要带好侄儿杨长生。弟弟答应了,他才瞑目死去。

  二十二岁的杨文祥带着年幼的侄儿逃到南市街落户。颇有经营头脑的杨文祥改行做棉纱生意,几年之后,竟有十几家棉纱店铺。发达了的杨文祥先后娶了二室,育有八子二女。杨长生虽然数量少一些,但也有三子二女。杨骚排行老三,并成为了全家族的光荣和骄傲。

  叔侄俩的开枝散叶让杨家重新人丁兴旺起来,共繁衍了11子4女,加上3位夫人,两人让杨家总人口达到20人,增长达10倍之多,这是他们对家族的最大贡献。人是第一要素,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人就有希望,有人才有未来。杨家后世是实实在在享受了这波人口发展的红利。

  生父杨长生目不识丁,是个典型的老实人,在南市街附近的上坂打面为生,后不慎从楼上跌下来,伤病一直不愈,拖延数年后死去。杨骚其兄一是煤炭工人,一是细金工人。因家境贫困,杨骚未满周岁便过继给婚后尚未得子的堂叔杨鸿盘(杨文祥的三子)。当时民间有这么一个习俗,婚后如没子女,收养一个婴儿后便可得孕。后来,杨鸿盘果然连得三子,杨骚从原来的小儿子变成长子。

  杨鸿盘出生于1877年10月,在私塾教书,1909年24岁拔贡,次年上京朝考,被授广东省新会县七品候补知县,尽管他未曾赴粤候补,仍给杨家带来光耀。在丰山乡杨家的祖厝前则竖起了使人敬慕的旗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