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网站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24小时咨询热线:

13770980298

火狐体育最新登录网站入口

您的位置:首页 > 工程案例 > 别墅整体定制

火狐体育最新登录网站入口

航天员自主出舱 神七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来源:火狐体育最新登录网站入口    发布时间:2023-12-10 01:18:25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李筱梅、田兆运)一般的情况下,神舟飞船落地后信标机会发出指示信号。但假如

13770980298 在线咨询

别墅整体定制 / INTRODUCTION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李筱梅、田兆运)一般的情况下,神舟飞船落地后信标机会发出指示信号。但假如慢慢的出现意外,着陆场系统该怎么样应对呢?

  着陆场系统主任设计师安振华介绍说,飞船着陆后,正常情况下会有信标发出,直升机对着信标找,很快就能找到。假如慢慢的出现异常,信标没有发出来,那么直升机就得在预定的着陆区对返回舱进行目视搜索,即沿着着陆场区,一字排开拉网式搜索。

  受领回收、搜救神七飞船的任务后,着陆场系统就对直升机驾驶员进行了专门目视培训,以便确认返回舱有哪些标志,为达成目标打好基础。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李筱梅、田兆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主任设计师安振华介绍说,着陆场系统应对飞船紧急返回有完善预案,飞船落到国外的概率非常小。

  安振华说,在着陆场系统总体设计的具体方案中,飞船一般的情况下会返回主着陆场或副着陆场。假如慢慢的出现异常,则会尽量控制飞船回到国内。我国国土面积广,南北向跨度也很大,在国内设置了很多应急区来接纳飞船。

  他说,除非出现了极端特殊情况,才可能选择国外应急着陆,这需要慎重决策。假如慢慢的出现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外事部门协调,依靠落点所在国的搜救力量搜救。现在许多国家都签了外空协约,有责任有义务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把落入他们国家的航天器和航天员交还所属国。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记者 刘菊花)“飞天”舱外航天服的靴子,是名符其实的太空靴,历经一年时间反复研制、试验、模拟训练和改善,才获成功。

  作为舱外活动装备的组成部分,舱外航天服的靴子需满足材料力学、热光学、耐久三重要求,需要防撕裂、耐磨损、防微流星、耐非物理性腐蚀、耐极端高低温。

  研发人员从材料、结构、工艺等方面做全方位研制,严格按“神七”项目组专家设定的指标要求组织技术攻关,确保航天员在舱内环境及太空飞行环境下安全使用。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记者 田兆运)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返回地面,第一件事就是接受医监医保和医疗救护人员的检查。

  据着陆场系统医监医保主任设计师梁琦介绍,着陆场系统医监医保工作是保障圆满完成回收、搜救任务的重要环节,主要负责航天员医监医保、航天员系统产品回收、返回舱气体采样、返回舱微生物采样等工作。

  返回舱着陆后,医监医保人员负责现场调理或调整航天员因航天外因造成的不适生理反应,确定航天员安全离开返回舱的方式和医学准备,实现航天员健康出舱的目标。

  确定可以出舱后,医监医保人员将按操作规程分别打开3名航天员的航天服面窗,脱下手套,解开座椅束缚机构,断开生理信号测试盒插头、通风软管、供养软管等连接,并对航天员身体状态进行全方位检查,协助航天员进行舱内重力适应。

  新华社远望一号9月28日电(记者 吴登峰)“5分钟准备!”口令一下,远望一号船静得只剩下呼吸声和心跳声。

  USB雷达主操作手周兴国缓缓转动操控杆,使雷达紧紧咬住方位点。这是神舟七号飞船在空中运行的第45圈,也是最后一次飞抵远望一号船的上空。

  能否延续远望一号船30年来56次测控任务成功率100%的纪录,周兴国重任在肩。

  周兴国紧紧盯住显示器,不放过任何一丝可疑迹象。上百次实战演练,使周兴国练就了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果断的应急处置能力。

  北京时间28日16时07分。由于相差6个时区,测量海区已漆黑一片,灯火通明的远望一号船如同一点萤火,划破寂静的洋面。

  突然,一个绿点倏地闯入显示器,瞬即被周兴国牢牢锁定在十字中心。

  远望一号船指控中心。看着屏面不断变换的数字和画面,副船长王栋良紧锁的眉头缓缓舒展。

  设备检修、问题归零、设备指标测试、备品备件检查……从接到执行神舟七号任务的那天起,王栋良就像一个上满了劲的发条——

  按照工作流程细则的每一个节点,制定了400多条应急预案;

  针对也许会出现的各种不利条件进行想定,组织20多次实战演练,提高测控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

  组织参加20多次联调演练,使设备和人员达到最优化组合,全方面提高各系统岗位的协同作战能力……

  一条条指令链,源源不断地飞抵茫茫太空;航天员的话音、图像和各类遥测参数,实时准确地传回北京指控中心,远望一号船在天地间建起了一条透明的数据通道,把3名航天员与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大洋上拼搏了30年的远望一号船,在神七任务中,已在大洋上奋战了28天。在抵达任务海区前,由于时差的关系,每2天他们就需把时钟拨快1个小时,失眠、生物钟混乱困扰着每一名船员;餐桌上,从菜叶、菜梗到无菜可吃……为了保持体力,辣椒、醋成为必备的调味品。

  10多分钟转瞬即逝。“5、4、3、2、1……”飞船与地平线的夹角度数在逐渐缩小。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记者张汨汨、孙彦新)中国航天经过50多年的发展,积累和沉淀了一批核心技术。如何充分的利用现存技术,使之能量得到完全迸发,并造福于国家,反哺民众,是中国航天产业面向未来的基本命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详细地理解阅读了中国航天产业最新战略。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12元的回报——这是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一样模型和方法的评估结果。

  据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2008年报告,2007年世界宇航技术相关产业的经济规模已达2510亿美元,而且仍然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

  “其中,55%的收入来自于卫星应用产业,而卫星广播、直播、通信和导航业务,年上涨的速度更是超过了20%。”马兴瑞说。

  “中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马兴瑞说。

  航天高新技术中所包含的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材料能源、环保、仿真、计算、网络、通信、控制、导航、遥测、遥控、遥感、空气动力、真空低温、特殊密封、可靠性与安全性保障等技术,对于众多产业部门都具有广泛适用性。

  在今年的几次突发性自然灾害中,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显示出了独特的技术优势。

  “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国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卫星应用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马兴瑞说,“为了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在加快天基基础设施建设和地面网络终端设备制造的同时,全力发展以运营服务为主卫星应用产业,使航天科学技术产品与服务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作为引领中国航天的主导力量,航天科技集团提出了“两个1000亿”的目标:集团公司总资产在2005年前达到1000亿元,总收入在2010年以前达到1000亿元。

  “依照我们目前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到2010年,集团公司实现‘两个1000亿’经济发展目标可以说没有悬念。”马兴瑞说。

  不过,他同时坦言,和世界一流宇航公司相比,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世界一流宇航公司”,包括美国的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以及欧洲航空航天防务公司等。

  “我们是一个从行政管理体制转变而来的军工企业集团公司。”马兴瑞说,在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能力结构布局、经营管理机制、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和经济运行质量等方面,集团公司还存在一定差距。

  “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是我们改革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马兴瑞说。

  在建设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基础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更加明确地提出,要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航天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航天产业麾下“弹”“箭”“星”“船”“器”等各类航天产品的研发、生产、试验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高。

  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的“太空舞步”,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中国从此变成全球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可以说,我国已经成功迈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马兴瑞说,“但是,相较于美国和俄罗斯这样的航天强国的发展水平,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

  由于我国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基础工业水平尤其是原材料、元器件和工艺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致使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水平总体上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二代导航卫星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马兴瑞一一列举,“国家重大科学技术专项任务,正在带动着航天科技的蓬勃发展,这为推动我们国家从航天大国向强国迈进,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载体。”

  2006年颁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在未来5年及稍长一段时期,国家将启动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促进新兴起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实现中国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以此“服务社会,惠及民生”。

  新华社内蒙古四子王旗9月28日电(记者李宣良、黎云、王经国)9月28日17时37分,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神舟七号飞船稳稳地降落在内蒙古阿木古朗草原。从1992年正式立项到变成全球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太空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短短16年间走完了世界其他航天强国几十年走过的道路。

  “从神一到神七,数字增加的背后,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历史性突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正常采访时说。

  2005年10月,随着神舟五号的发射升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中国唯一载人航天发射场的新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与卫星发射相比,载人航天发射可靠性要求更高、技术更复杂、配套设施更完善。

  位于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承担载人航天发射任务新建了一批先进完善的发射设施。建设载人航天发射场,采用中国特色的总体技术方案——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整体运输,在世界航天界独树一帜。

  为了保障发射过程中航天员的安全,发射塔增加了逃逸救生滑带,建设了功能齐全的副着陆场,应对上升段也许会出现的紧急情况。

  专家点评(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崔吉俊):发射场具备世界领先水平,不但可以满足载人飞船的发射需要,还考虑到了将来发射大型空间站的需要。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中国飞船只经过了4次无人飞行试验就开始正式载人升空。

  得益于中国在运载火箭和应用卫星方面的坚实基础和丰富经验,神舟飞船的研制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从一开始即采用了多人多舱的设计方案。神舟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构成,可容纳3名航天员;返回舱直径2.5米,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间最大的飞船。

  神舟飞船还具备一舱多用功能和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能力。在返回舱返回地面后,轨道舱可以留轨工作半年以上,继续执行空间实验任务。

  专家点评(飞船系统原总设计师戚发轫):神舟飞船的设计理念,既代表了当今世界载人航天的发展方向,也体现了“中国特色”。

  将神舟飞船送上太空的,是我国最高、最重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

  从1992年开始研制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可靠性指标达到0.97,承担这次托举神舟七号飞船任务的火箭,可靠性指标更是进一步提高到了0.98,是目前国内可靠性、安全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

  与普通火箭相比,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增加了故障检测处理和逃逸系统,在功能、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全部达到载人运载火箭的要求。

  到目前为止,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地将7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达到100%,其可靠稳定的飞行性能得到了检验。

  专家点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是迄今为止我国航天史上技术最复杂、可靠性安全性指标最高的火箭。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将是我国运载火箭未来的发展方向。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职业——航天员。

  航天员是载人航天的核心。选拔和训练航天员是一个国家可以独立自主实施载人航天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首批航天员由14名从空军部队挑选的飞行员组成。

  要完成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需要千锤百炼。中国航天员大队叫响了“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的口号,制定了“团结,自律,勤奋,奉献”8个字的队训。每名航天员都系统进行了航天专业技术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救生和生存训练以及心理和体质训练。

  专家点评(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和俄罗斯、美国相比,我国航天员训练工作开展的历史不长,但发展很快,不仅能够完全满足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需要,还具备了为国外培训航天员的能力。

  2003年10月15日9时10分,神舟五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从这一刻起,杨利伟成了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飞行过程中,飞船和火箭没再次出现任何质量上的问题,参加任务的数千台地面设施设备无一故障,全系统数万个口令无一差错,操作无一失误。

  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飞船按预定计划准确返回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恰在开舱的同一时刻,鲜艳的五星红旗正好在北京广场冉冉升起。恰在39年前的同一天,我国第一颗爆炸试验喜获成功。

  专家点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总设计师王永志):神舟五号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飞天梦想,但它更是一个新的起点,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才刚刚起步。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缓缓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我国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在近5天5夜、约325万公里的太空飞行中,2名航天员经历了76次日出日落,成功进行了穿越轨道舱与返回舱、工效学评价、医学试验、轨道舱飞船设备操作等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各睡了5次觉,吃了15顿饭,还与家人进行了天地通线;无论是在火箭发射、飞船变轨,还是在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着陆返回时,航天员传给地面的回答总是“正常”与“感觉良好”。

  专家点评(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航天员同样的落点,对中国航天来说是不同的起点,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从此迈入了新的阶段。

  把飞船“穿”在身上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当翟志刚在太空中走出轨道舱,电视机前收看直播的观众惊喜地发现,他穿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

  舱外航天服的研制成功,是航天员能否进行舱外活动的前提。目前,世界上只有俄罗斯、美国独立研制成功舱外航天服。作为出舱活动装置,舱外航天服是世界上结构最复杂、技术最先进、价格最昂贵的“服装”。它既要能够保护航天员免遭宇宙空间环境的伤害,又要为航天员提供所有的生命活动保障和作业活动功能,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穿在航天员身上的飞船”。

  专家点评(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飞天”舱外航天服经受住了太空环境的严格考验,为舱外活动的实施和航天员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安全屏障。

  太空首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中国人首次太空漫步,虽然只有短短的19分35秒,但在中国航天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翟志刚首次真正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了太空。

  在这个过程中,翟志刚在刘伯明的配合下,顺利完成了空间润滑材料和太阳能电池极板的实验项目。强大的地面测控系统全力保证“天地”联系畅通并提供必要的支持。通信设施、照明设备、操作界面、摄像机……每一个细节都无隙可击。

  为了这一刻,航天员们训练了整整10年,中国航天人自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准备了38年,而中华民族则等待了数千年。

  专家点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出舱活动完成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再进一步,我国将完成交会对接任务。

  天基测控提高测控覆盖面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陆基和海基航天测控网,5个国内测控站、4个国外测控站、5艘远洋测量船参加了神舟七号飞行的测控。

  今年4月发射的我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为我国建设天基航天测控网提供了平台。享有“卫星的卫星”之誉的中继卫星,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极大提高各类卫星的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

  专家点评(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天基测控网将极大提升我国的航天测控能力,为我国航天事业,特别是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七号,5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成了从首次问天到太空漫步的跨越。

  三次载人飞行,是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永恒记忆。神七飞船的成功返回,再次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那经典的一幕幕。

  3次发射:大漠绘丹青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见证了神舟每一次壮丽的起飞。同样的发射塔架,同样的船箭组合体,3次发射却如同3幅色彩各异、浓淡有别的中国画。

  白天是从夜晚开始的。2003年10月15日9时,一轮淡淡若无的圆月还挂在万里无云的晴空,金色阳光已经铺满了天空下的原野。

  “5、4、3、2、1……点火!”火箭橘红色的烈焰划破了秋日的戈壁长空,尔后变成一个小小的亮点,飞出了人们的视线;离开发射场时,火箭在天空留下的一抹白烟,汇成了一条龙的形状,久久不曾散去……

  黎明前的一场雪,没有在戈壁滩上留下任何痕迹。天空中,灰白色的低云层层叠叠。

  2005年10月12日9时,火箭起飞,一路破云而入,在天幕上划出了一道亮白色的弧线;第一次安装在火箭上的摄像头,把“坐在火箭箭体上往下看”这个不可能的动作的画面,实时传回地面。

  无边的夜色中,58.3米高的船箭组合体和105米高的发射架散发着水晶般的光泽。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火焰从火箭底部猛地喷射出来。托举着神舟七号的火箭缓缓升空,尔后加速飞行。

  一束炫目的金色火光划破长空。神舟七号如同一颗星星,消失在了墨蓝色的天幕之中。

  北京飞控中心的大屏幕显示,3名航天员以半卧姿势躺在座椅中。火箭高速飞行中,他们神情轻松,或专注地盯着仪表板,或翻看飞行手册,或向地面人员挥手……

  如果说杨利伟还是有些小心翼翼地开始太空生活的话,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2天又20小时的飞行,如同一次更为轻松、美妙的旅行。神舟五号——杨利伟抬起手臂,揭开头盔的面罩,面对摄像机做了一个“V”字形手势。他拿起书和笔,随即松开,笔在太空失重环境下飘浮起来。

  该吃早饭了。杨利伟拿出一块像水果糖一样的食物,轻轻咀嚼着,还用航天服上的塑料吸管吸了一口水……

  飞船飞行第15圈,聂海胜和费俊龙吃起了热腾腾的早餐。食品加热器和“太空马桶”,都是第一次带上神舟飞船。

  2005年10月14日16时许,费俊龙半蹲在地上,用双手撑住两个固定物,然后突然向前,完成了中国人在太空中的第一个前滚翻。

  费俊龙笑着看了看正在给他拍照的聂海胜,好像在说:“你不想也来玩一玩吗?”

  这4个筋斗,大约用了3分钟。以神舟六号飞行7.8公里/秒的速度计算,费俊龙一个筋斗“翻”了约351公里。

  飞船刚刚入轨,翟志刚就迫不及待地放开手中的飞行手册。刘伯明轻轻一碰,手册在空中慢慢地翻转起来,景海鹏随即放开了绑在另一本手册上的笔。

  仿佛是为了弥补费俊龙在神六飞行中“照片拍得太少”的遗憾,2008年26日13时30分,景海鹏拿着相机到飞船的左舷窗开始了一串连拍。大概是对照片不太满意,他在检查了一通之后,再次贴着窗猛按相机按钮。

  3分钟后,景海鹏把原本已经打开的返回舱舱门往下一拉,双手举着相机拍摄他的两位同事。接下来,他的拍摄角度,又转移到了飞船的右窗。

  3次载人航天飞行,都担负着突破关键技术、考核各大系统的任务,并先后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神舟五号——飞行为杨利伟安排了两次睡觉时间,但他只睡了半个小时——他想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失重实验。

  “我把飞行手册、摄像机皮包、笔和电池板这么多东西抛在空中,用手轻轻一推,它们就会飘动旋转,很有趣。我还解开束缚带让自己飘在空中,一会儿倒立,一会儿旋转,尽可能做各种动作,体会身体的感受。”

  这一切,都被杨利伟记录下来并带回地面,成为此后训练和执行任务的宝贵经验。而从他进入太空的那一刻起,中国变成全球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飞行第一天,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第二天,他们又进行了穿舱实验。

  费俊龙拉着扶手和助力绳站起身来,用力把返回舱和轨道舱之间的舱门拉开,头先脚后地进入轨道舱;聂海胜则从轨道舱到返回舱来回穿梭。他们以鱼儿在水中轻轻游动般的姿势,顺利完成了3次穿舱试验。

  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进行航天医学空间实验研究,第一次进行压力服穿脱试验……中国变成全球上第三个可以有效的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的国家。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飘出飞船,开始执行中国首次出舱活动任务。

  翟志刚抓住出舱扶手,缓缓地转了个身。他的头部贴着船体,身子在太空上下飘浮,好几次呈现出“倒立”姿态。

  接过刘伯明递上来的一面国旗,翟志刚在太空中挥动。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组成的巨大背景下,五星红旗徐徐飘展。随后,翟志刚取下舱壁上的科学试验样品交回舱内。

  每一次移动之前,翟志刚都把身上的橙色安全系绳,交替固定在舱外扶手上。就在返回之前,连接着翟志刚与飞船的电脐带缠绕到了他的两腿之间,他不得不腾出一只手处理这个意外的“麻烦”。

  17时,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舱门关闭。此时,飞船以7.8公里/秒的速度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高速运动。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翟志刚飞过了9165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气象报告说,飞船着陆时,着陆场风速会明显减小,符合飞船回收标准。

  奇迹出现了。当日4时,呼啸的寒风像个玩累了的孩子,开始沉沉地“睡”去。5时,风速“按计划”降至标准范围之内。

  主降落伞打开几十分钟后,返回舱成功着陆,杨利伟从返回舱探出头来,把面罩向上一推,微笑着向迎接他回家的人们挥手致意。

  前往着陆场迎接杨利伟的科学技术人员回忆说,草原上不知从哪里突然冒出那么多人来,这里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亢奋的漩涡中心,现场每个人的情绪就像烈火被飓风“呼”一声点着了。

  杨利伟向着沸腾的人群大声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飞船稳稳地“坐”在了草原上。费俊龙、聂海胜向人们挥动着手臂,轻快出舱。

  面对记者们递过来的话筒,费俊龙说:我们这次太空飞行非常顺利,舱内工作生活环境很好,现在身体感觉不错。

  聂海胜说:我们在天上飞行,可以感受到有无数人在时刻牵挂着我们,感谢祖国和人民的关心厚爱。

  28日17时30分许,一朵红色条纹的降落伞在灰蓝色的天空中渐渐清晰。降落伞下方那个小小的黑点,就是巡天归来的神舟七号返回舱。

  经过医监医保检查和重力再适应之后,一天前在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第一个“足印”的翟志刚迈出右腿,在地球上留下了他从太空归来后的第一个脚印。

  刘伯明说,记得我出发前说过一句话——相信中国的航天员是最棒的!

   夕阳映着他们的身影,映着他们向祖国和亲人献上的军礼……

   (参加采写记者:白瑞雪、孙彦新、徐壮志、李宣良、黄明、张汨汨、樊永强、黎云、梅世雄、吴登峰、王玉山、王经国)